商場購買品牌服裝是促銷?還是粗銷?
- 又到了年終時節(jié),各大商家紛紛打出了“年終歲尾真情回饋”等打折降價促銷活動,此種場面經常出現(xiàn)在服務行業(yè)的各個領域當中。可消費者在此期間稍不注意便會被商家戲弄一番,令購買者不知道自己買的是“促銷品”還是“粗銷品”。
幾天前,一朋友在北京某商場的一個國外知名品牌專賣店內購得一件打折上衣,興奮之余才發(fā)現(xiàn)此“名牌”非彼“名牌”。雖然是在同一家商場里購買的商品,非打折區(qū)的商品卻全是正品。朋友所買的上衣的牌子只是和正品有些像的“仿真”產品。幾百元的打折款就這樣拿了出去,吃了虧卻又說不出虧在哪里,第一不是強買強賣,第二不是質量問題,但就是覺得轉不過這個彎來。
很多消費者都是屬于沖動型消費者,即便是在很理智的情況下也禁不住商家的再三誘惑,得到了所謂實惠的信息便會不假思索地掏出大把的鈔票滿足一下虛榮的購物心理。很多商家正是抓住了消費者的這一心理,在各種節(jié)日來臨的時候便打出了“跳樓甩賣”等旗號來招攬顧客??墒巧碳覀兯u的東西真的都是他們自家的產品嗎?
打折促銷在當今的買賣市場當中已經是家常便飯了,各大酒店會在每年的7、8月份推出種種的謝師宴、狀元宴,隨行就市的名義上把價錢降的很低,可菜單上的“清蒸武昌魚”就會變成餐桌上的“紅燒鯉魚”,意為鯉魚跳龍門嘛,很符合莘莘學子當時的情形。這一桌很“便宜”的美味佳肴完全會被高考學生及其家長的歡聲笑語掩蓋得完美無瑕。同理,服裝市場的隨節(jié)日來臨而變的價格大戰(zhàn)已經打了好多年,這其中所隱藏著的欺瞞消費者的行為比比皆是。
商家在節(jié)日當中送給消費者小禮物的做法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于現(xiàn)在的消費者,也不符合各品牌之間競爭的游戲規(guī)則,定期搞一次降價促銷活動已經成了商家在產品運營方式上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降價銷售的商品的質量能不能有所保證成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所關注的話題。對于一些價格本身就不是很高的低價位商品,老百姓在打折購買后也就不是很注重牌子和質量問題,他們會認為:“這么便宜買來的名牌產品,出了問題是正常,不出問題是幸運。”大多數(shù)人是不會為降價促銷買來的偽名牌商品而去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
如今,參與到打折降價促銷行列中的連鎖店企業(yè)越來越多,很多在北京專賣店中銷售的所謂該店主打品牌的“應季打折商品”,在外省市相應的同品牌專賣店中并沒有出現(xiàn),其“主打品牌”的稱號是否屬實的情況實難查證,其質量問題就更難以保證。
促銷品是否會變成商家不顧自身形象所銷售的“粗銷品”,我們不得而知,當消費者在下定決心花大價錢買“名牌”的時候,真的希望他們所購得的商品“物有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