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yè)縫紉機
信息資訊
縫紉客APP安卓
掃二維碼加客服微信
導航:

紡服出口退稅調整:"蜜罐"打破之痛

      從去年12月16日開始,紡織品等傳統(tǒng)產品報關出口,只能拿到下調以后的退稅率,為此企業(yè)至少損失2個百分點以上的毛利。對此,深圳深新紡織實業(yè)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惠君心里的一筆帳非常清楚:“我們公司一年出口額為7000萬元,因為這次退稅調整,一年將減少收入140萬元。”去年9月,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等部門曾發(fā)出調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的通知,對企業(yè)在12月15日后報關出口的貨物,實行調整后的退稅率。此前,2004年紡織品出口退稅已經下調4個點。

        去年以來,中國積極調整出口退稅政策,通過降低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稅率,限制高能耗等初級產品的出口,數(shù)十個行業(yè)退稅率下調2%至8%不等,部分行業(yè)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實施,今年初則已全面實行。這是繼2003年下調退稅率以來的第三次大規(guī)模調整。

        政策有保有壓

        據(jù)記者了解,這項從去年底開始實施的出口退稅改革,涉及行業(yè)眾多,完全取消出口退稅政策的就包括,“除鹽、水泥以外的所有非金屬類礦產品,煤炭,天然氣,有色金屬及廢料等金屬陶瓷;25種農藥及中間體,部分成品革,鉛酸蓄電池,氧化汞電池等”,此外將陶瓷、部分成品革和水泥、玻璃出口退稅率分別由13%降至8%和11%;將部分有色金屬材料的出口退稅率由13%降至5%、8%和11%;將紡織品、家俱等出口退稅率由13%降至11%;將非機械驅動車(手推車)及零部件的出口退稅率由17%降到13%.同時,為鼓勵高技術產品出口,將有重大技術裝備、部分IT產品和生物醫(yī)藥產品以及部分國家產業(yè)政策鼓勵出口的高科技產品等,出口退稅率由13%提高到17%;部分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品,出口退稅率由5%或11%提高到13%.退稅率的有升有降,充分體現(xiàn)了政策的有保有壓。

        我國從1985年開始實行出口退稅政策,對增強我國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推動外貿體制改革和出口增長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在外貿出口快速增長的同時,出口欠退稅問題越來越嚴重,直接影響了企業(yè)的正常生產經營。

        歷史的舊債

        據(jù)統(tǒng)計,2002年底,中國累計出口退稅欠款高達2477億元。如滾雪球般越積越多的退稅欠款,給中央財政帶來了越來越大的還款壓力。早在2003年,財政部、發(fā)改委、商務部和稅務總局等相關部門經過共同醞釀,提出了旨在由中央、地方和企業(yè)共同分擔這一壓力的解決方案。經過數(shù)月的討論,此方案最終在當年10月10日國務院召開的出口退稅機制改革工作座談會上得以確定。

        為什么在過去幾年內,出口退稅的欠賬越積越多?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曾指出,表面上看,其成因是中央財政安排的出口退稅資金不能滿足出口貿易增長的需要,但從深層次分析,是因為出口退稅機制不合理。據(jù)了解,1994年稅制改革之后,在增值稅的征收環(huán)節(jié),是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按照75%∶25%的大致比例進行分成。在出口環(huán)節(jié),卻是中央財政負擔了全部退稅,地方政府不承擔任何退稅責任。近幾年中國外貿出口大幅度上升,年均增幅達30%以上,再加上出口退稅率普遍上調,出口退稅額也在不斷上升,使得中央財政支付壓力加大。

        2003年由于出口欠稅嚴重,國家出臺了近年來最重大的一次退稅機制改革。

       這次改革是涉及財政、外貿等諸多方面的重大體制調整,主要內容:一是對出口退稅率進行結構性調整,2003年10月起出口退稅率平均下調3個百分點,由15.51%調整到12.51%。二是加大中央財政對出口退稅的支持力度,即今后中央進口環(huán)節(jié)增值稅和消費稅收入增量首先用于出口退稅。三是建立中央和地方財政共同負擔出口退稅的新機制,從2004年起,對超基數(shù)部分的應退稅額,由中央與地方按75∶25的比例分別負擔。四是結合出口退稅機制改革推進外貿體制改革。五是累計欠退稅由中央財政負擔。

        2005年8月,為減輕地方財政壓力,國務院再次對出口退稅政策加以調整:國務院批準核定的各地出口退稅基數(shù)不變,超出基數(shù)的部分中央與地方的負擔比例由75∶25調整為92.5∶7.5。同時,改進出口退稅退庫方式,全部出口退稅改由中央統(tǒng)一退庫,相應取消中央對地方的出口退稅基數(shù)返還,地方負擔部分年終專項上解。新的出口退稅政策大大減輕了地方政府財政支出的壓力。從2005年至2006年9月,國家陸續(xù)出臺了多項有關微調出口退稅率的政策,大多是調低或者取消資源性產品出口的退稅率,如汽油、煤炭、礦物、有色金屬、皮革類原料等。

        出口結構調整是出路

        業(yè)內專家分析,2003年和2006年兩次出口退稅政策的重大調整,其實質是調整出口產品結構,逐步降低由于長期以來過于依賴出口對相關產業(yè)造成的??解人民幣升值壓力。以出口大省浙江為例,2003年出口退稅政策對出口產品結構調整的影響較為明顯,紡織品及服裝的出口比重從2003年的37.3%下降到2006年1-9月的30.1%,機電產品比重由34.4%上升到41.5%,機電產品成為浙江省出口第一大類商品,高新技術產品比重由5.0%上升到10.0%。當然出口商品結構的調整是退稅政策、其他外貿政策、市場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退稅政策調整對調節(jié)高額順差狀況及出口增幅等方面沒有較明顯的成效,出口總規(guī)模沒有受到太大影響,出口總額以每年增長三成的速度連上臺階,2004年突破500億美元、2005年突破700億美元,2006年則達到1000億美元。

        專家認為,以市場機制為導向的外貿模式已基本形成,應變能力有了極大的提高,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進一步加強,對政府的過度依賴思想已有明顯改變。退稅政策調整對出口總體的影響遠不如國際貿易摩擦風險、人民幣匯率的變化等影響大??梢灶A期的是,退稅政策調整后,紡織品出口比重將進一步降低,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比重將有所提高,出口商品結構得到進一步改善,這也是國家政策調整所期望收到的成效。由于改革是一攬子的,在降低退稅率的同時加快了對企業(yè)原來退稅欠款的償還速度,由于目前全國歷年累計欠退稅已基本還清,增加了企業(yè)資金,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對出口的不利影響。

縫紉客APP
更多信息請下載安裝 縫紉客APP(安卓)查看
手機掃一掃下方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