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yè)縫紉機
信息資訊
縫紉客APP安卓
掃二維碼加客服微信
導航:

從審計報告看成本亂象

      國家審計署19日公布了外交部等49個部門單位2006年度預算執(zhí)行和其他財政收支審計結果,其中,“多年來,郵政企業(yè)使用的勞務工的勞動報酬一直未能納入郵政企業(yè)的工資總額基數(shù),而是直接在成本中列支。2006年,全國郵政行業(yè)勞務工的勞動報酬直接列入郵政通信成本49.09億元”。所屬北京市郵政局在應付福利費尚有1億元結余的情況下,2005和2006年,在管理費用中分別列支補充醫(yī)療保險1000萬元和1900萬元。

      長期以來,郵政部門一直以虧損為由,要求提高郵資標準。1990年,國內郵政總體資費水平較調整前上漲150%;1996年12月,郵政資費總體水平又上調150%;1999年3月,國家郵政局再次上調資費標準,本埠信函較以前上漲40%;2004年1月,國家郵政局將國內郵件掛號費從2元調為3元;2006年1月,國內印刷品郵資上調,漲幅最高達30%。同年11月15日起,再次上調信函、明信片業(yè)務資費,漲幅超過30%。

      郵資漲價,源于虧損。國家發(fā)改委對2005年郵政行業(yè)虧損給出的理由是,“管理費用增幅較高,業(yè)務成本增速高于業(yè)務收入增速”。郵政管理部門測算的結果是,信函運遞的全國平均成本為1.62元,邊遠地區(qū)則高達17元,而我國對信函等郵政基本業(yè)務一直實行政府統(tǒng)一定價,遠遠低于計算出來的成本,虧損可想而知。

      問題是,郵政部門的成本到底有多高,至今仍是筆“糊涂賬”。審計署的審計結果告訴我們,郵政部門的成本列支不符合國家相關財務制度,存在著嚴重的不規(guī)范問題。勞務工的勞動報酬本應納入工資總額,卻直接列入郵政通信成本,這勢必造成郵政成本額加大。在這種情況下,根據(jù)郵政成本得出的虧損就有可能失真。北京市郵政局的做法,同樣導致了管理費用的增加,那么,由此計算出來的經(jīng)營結果(虧損或盈利額)是否也存在失真問題?如果失真,那么,由此計算出來的虧損額及在此基礎上作出的資費標準調整,合理性何在?

      成本因素除了涉及資費的調整,也涉及國家的財政補貼。為了幫助郵政部門免遭虧損之困,從1999年起,國家逐年向郵政補貼80億元、50億元、30億元、10億元。但是,根據(jù)郵政部門的測算,每年至少需財政補貼100億元才能達到平衡。

      正是由于成本不透明,郵政部門的漲價要求很容易得到滿足。事實上,正是由于郵政部門上調資費的要求太容易滿足,反而使他們養(yǎng)成了轉嫁成本的依賴心理,沒有主動降低管理成本的動力,“業(yè)務成本增速高于業(yè)務收入增速”即是明證。

      由此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阻礙了郵政部門自我提高的動力。1990年,德國郵政系統(tǒng)虧損達到4億歐元,德國通過管理層積極改革和業(yè)務重組,通過裁減冗員等措施有效降低成本,在實現(xiàn)盈利的情況下成功上市,然后通過購并等將業(yè)務擴展到速遞、物流、采購等領域,如今已成長為年利潤30億歐元,可以挑戰(zhàn)UPS、聯(lián)邦快遞等巨頭的跨國公司。那么,這種做法是否可以作為郵政部門下一步改革和創(chuàng)新的借鑒?

      對郵政部門的審計結果,給我們最大的一個啟示是,對任何一個部門的價格調整要求,都應該認真核算其真實成本,并將其公布于眾,接受社會的監(jiān)督。以徹底斷絕有關部門或企業(yè),通過增加成本夸大虧損,并向公眾轉嫁成本,實現(xiàn)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做法。這既容易制約有關部門或企業(yè)自身的發(fā)展,也容易損害公共利益。 

縫紉客APP
更多信息請下載安裝 縫紉客APP(安卓)查看
手機掃一掃下方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