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yè)縫紉機
信息資訊
縫紉客APP安卓
掃二維碼加客服微信
導航:

絕活褲子的小裁縫 成就一方事業(yè)

          從做“絕活褲子”的小裁縫,到自己開辦公司,史向陽在大多數(shù)人眼中,似乎只是一個成功的經(jīng)營者,但很少有人知道,他還有熱心于社會公益事業(yè)的另一面—— 3月2日,在哈爾濱市服裝城附近的一個服裝加工車間里,記者見到了忙碌的哈爾濱貴恩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史向陽。清瘦、干練、衣服總是很時尚得體,34歲的史向陽身上透出朝氣和自信。“名氣其實意味著責任,意味著對社會的回報。”史向陽對名氣有著自己的理解:“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名氣就是負資產(chǎn),也就談不上企業(yè)的發(fā)展了。” 

        在服裝車間的墻上,一塊金屬牌匾引人注目——農(nóng)村婦女務工就業(yè)培訓基地。“這是我現(xiàn)在正在做的一件事。”史向陽說:“我當老師比當董事長更在行。”  

           不到20歲的老師 

        史向陽出身于一個服裝世家,父親是哈爾濱市服裝公司副總設計師,曾任中國現(xiàn)代服裝雜志的特約編委。史向陽從小就學習服裝裁剪設計,初中畢業(yè)后參加了哈市服裝公司舉辦的一個高檔呢毛料裁剪培訓班,學習了不到一年,他就在360名學員中脫穎而出。“當時我只有十七八歲,在道外開了家服裝店,我的小名叫衛(wèi)星,服裝店就叫衛(wèi)星西裝店。”史向陽說:“當時社會上剛開始時興穿西裝,生意很好,我的手藝精,不少出國人員都慕名到我這里來做西裝,回頭客越來越多。”史向陽的父親辦了一個服裝裁剪培訓班,一次,父親因故不能講課,就讓史向陽去代講,沒想到,一堂課下來,大家評價兒子比父親講得更好。 

        “那一年,我還不到20歲,學生都是三四十歲的。”史向陽說:“其實不是我講得好,而是我有實際經(jīng)驗,現(xiàn)場演示手法到位。我用手鎖出的扣眼和德國進口的價值十多萬元的鎖眼機鎖出的效果沒什么差別。”此后,史向陽又被太平區(qū)一家職業(yè)高中聘請為主講服裝裁剪的老師。“當老師的這段經(jīng)歷給了我很大的自信,到現(xiàn)在還有許多學生在感謝我。”史向陽說;“這也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只要肯付出,總會有回報的。” 

        貴在報恩 

         1993年,史向陽在哈市道外區(qū)靖宇七道街絲綢緞呢絨商店開了一個裁剪鋪,打出字號“絕活褲子”。“這個名字我琢磨了好久,沒想到一炮打響。”史向陽說:“我的想法就是把褲子做得合體、時尚、舒適,做一條褲子的手工費用要40元,這在當時并不便宜,可來做褲子的都排成隊,連不景氣的絲綢緞呢絨商店都被帶活了。”“絕活褲子”出名之后,哈爾濱出現(xiàn)了許多同名競爭者,史向陽開始把目光投向了辦服裝廠。他購進了平縫機、打結機、定型機,開始服裝加工。 

        “當時工廠設在道外區(qū),我用的工人都是農(nóng)村來的。”史向陽說:“我這個人不看重錢,但是看重感情,誰說家里困難,要到我這里來工作,我沒有二話,來吧。” 

         1995年,史向陽進駐哈爾濱服裝城,開始前店后廠經(jīng)營服裝。60多名工人中,大部分是下崗職工。他給自已注冊了一個服裝品牌——貴恩。“為什么叫貴恩,這兩個字的意思就是貴在報恩。”史向陽說:“沒有社會的支持,我不可能做成今天的事業(yè),我有了成就,理所應當感恩、報恩,感謝朋友之恩,回報社會之恩。” 

         1998年,松花江遭遇特大洪水,史向陽積極向災區(qū)捐款,榮獲省抗洪救災先進個人標兵稱號;1999年,史向陽出資為哈市郊縣干旱貧困地區(qū)打井,使這里的鄉(xiāng)親們喝上了純凈、甘甜的井水;2000年,史向陽為哈爾濱理工大學的四名特困大學生捐款,包下了他們四年大學的學費,被哈爾濱市理工大學授予愛心基金會會長。 

        發(fā)獎學金的免費培訓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社會和企業(yè)的發(fā)展也讓史向陽不斷思索回報社會的方式。“對下崗失業(yè)人員來說,他們急需的是生存技術,而不是一次捐助。”史向陽說:“我想可以通過培訓的方式讓無業(yè)人員擁有謀生的一技之長。”2003年,史向陽參與到哈爾濱市婦聯(lián)”幫助下崗職工,創(chuàng)建小康社會”的工作中,并于3月份成立了服裝技能培訓學校,被哈市婦聯(lián)指定為農(nóng)村婦女務工就業(yè)培訓基地。 

         2003年9月,首批50名來自哈爾濱市郊縣農(nóng)村的女孩進入培訓學校,開始系統(tǒng)學習服裝加工工藝。“學校不收一分錢學費,還免費提供食宿。”史向陽說:“對這些農(nóng)村女孩來說,如果沒有一技之長,很難改變自己的命運。”春節(jié)放假前,學生們收到了一份意外的禮物——獎學金。獎學金共分三等,100元到300元不等,所有的人都有一份。 

        “當時我真的好感動。”在培訓學校的加工車間內(nèi),來自尚志市柳河鎮(zhèn)18歲的林麗麗對記者說:“過年回家,我用獎學金買了一塊布料,給媽媽做了條褲子,她這輩子第一次穿女兒做的衣服,高興得不得了。我想將來學會了手藝,就留在服裝廠工作。”在50名來自農(nóng)村的女孩中,持像林麗麗這樣想法的女孩不在少數(shù)。還有一些女孩的理想是將來回到家鄉(xiāng)開一家服裝店。 

        “學校只是剛剛起步,接下來要走的路還很長。”史向陽說:“我沒有什么高學歷,能在這個社會生存下去,完全是憑借自己的技能,如果能讓更多的人通過掌握裁剪技能走上求職之路,我愿把這件事永久做下去。”  

縫紉客APP
更多信息請下載安裝 縫紉客APP(安卓)查看
手機掃一掃下方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