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的性別取向尺度
反省一下,覺得好奇怪:為什么接觸過的每一個本土服裝設計師,都會以驚嘆的口氣提到川久保玲?個性的、大牌的、原創(chuàng)的、保守的,無一例外。就連喜好時尚的明星們達人們,也是異口同聲。川久保玲,以反時尚哲學進軍巴黎的日本時裝設計師,究竟施了什么魔法,超越所有歐洲大牌經典設計師,成為服裝設計界的繆斯?
拋開她不追逐流行的面料、剪裁及色彩,以強調體外空間的設計替代傳統(tǒng)服飾設計中對人體本身的體現(xiàn);拋開她在服飾中所反應的建筑理論與抽象美感;拋開她對黑色的無限推崇造就了最時尚女人穿黑色的永恒形象;甚至拋開她以東方人的身份占領歐洲時裝話語權……所有這些,都是無可爭議的天賦,但也不是不可替代人人崇拜的理由。
我想討論的是另外一個話題。1973年,川久保玲在東京建立了自己的公司,定名為“Comme Des Garcons”,法文意思是“像個男孩”。而她本人,也以些許不對稱的黑色齊肩短發(fā),和男人般的堅毅,大膽摒棄世俗對女裝的傳統(tǒng)觀念,嘗試從男性服飾文化中汲取靈感。
就是這樣,服裝的性別取向扭曲的時候,反而更給人震撼之美。前幾天接觸一個優(yōu)秀的原創(chuàng)設計師,笑容柔美地不像話。他說要和我做閨中密友,因為所有纖細美麗的女人,都是他的靈感繆斯。因此他對女性的曲線極其敏感,能夠利用變化多端的剪裁方法,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瘦女孩的柔和美。當然,他的戀愛對象,是男人。就是他提醒了我考慮服裝的性別取向問題。他說,很多優(yōu)秀的國際設計師,性別概念都比較模糊,或者倒錯,在非常人化的思維空間里展開奇思妙想,傳遞瘋狂的幻想世界。
這方面的佐證很多。比如LV的設計師Marc Jacobs,為了突出現(xiàn)代感及女性美,多用絲綢、棉等,令衣服更柔軟,穿著更為舒適;比如意大利國寶級的服裝設計師戀人Domenico Dolce和Stefano Gabbana,以色彩來加強柔軟感和女性美;比如Tom Ford……
當然,以東方人的眼光來看,還是不要極端,川久保玲的略帶模糊的性別取向尺度正好。
這一季的Comme des Garcons也不例外。層疊而錯亂的服飾令人目不暇接:印有非洲發(fā)型廣告的大衣、垂直打造的半幅夾克、邊緣綴上碎布的上衣,當然,少不了利用男裝的剪裁,搭配上奇異的色彩選擇,仿佛童話世界打開了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