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企:在標準面前不容傲慢
在浙江杭州遭遇“標樣門”的法國著名奢侈品品牌路易威登,其所面臨的信任危機很有可能進一步擴大。日前,南京市一些消費者已經(jīng)公開表示,他們希望路易威登在7月25日(這一天是路易威登南京德基專柜開業(yè)一周年紀念日)之前能給他們一個可以接受的說法,否則他們將組織起來在這一天進行一次“集體維權”。(7月4日《東方衛(wèi)報》)
其實,該事件所曝露的問題,遠不止消費者權益這一層,也遠不止路易威登這一家國外品牌需要反思。仔細梳理一下事件的原委,我們發(fā)現(xiàn)這不是一個單純的質量事件,由于它涉及到一個長期被人忽視而其意義又十分重要的標準問題,因此其社會影響性遠比人們想象的要大。
今年4月18日,浙江省有關部門在組織開展流通領域商品質量例行檢測的過程中,抽取路易威登杭州一家專賣店正在銷售的3款背包,送往國家鞋類質檢中心進行檢測,檢驗報告顯示,送檢的這3款背包均缺少一個部件,即皮包等皮具類商品必須附有的一塊與該皮具材質一致的皮樣。這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輕工行業(yè)標準———背提包》(QB/T1333-2004)中“外觀質量要求”的有關規(guī)定,因此被判定為不合格產(chǎn)品。
媒體曝光了這一事件之后,立即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但民間對此事的態(tài)度卻并不一致。有觀點認為,只要皮具本身不存在質量問題,其正常使用不受影響,有沒有那塊作為附件的標樣無關緊要,而因為缺少標樣就認定產(chǎn)品不合格,似乎有點小題大作。針對這一事件的一項網(wǎng)上調查顯示,有超過26%的網(wǎng)民贊同后一觀點。正是民間存在的這種對標準問題無所謂或者“小題大作”的態(tài)度,讓該事件具有了遠大于事件本身的意義,也因此把我們的思考引入了更深的層次。
對于消費者而言,一個小小的商品標樣或許并不會對其購買商品的價值產(chǎn)生什么影響,但這個標樣就像商品的“身份證明”,它既是商品完整性的體現(xiàn),也是消費者知情權的象征,如果沒有這個標樣,不僅商品本身會存在缺陷,消費者的權益也會變得不完整,而認識不到這一點,則必然意味消費者的消費理性和權益觀念均不夠成熟。更為重要的問題是,一些消費者基于這種消極態(tài)度而形成的社會輿論會對那些積極維權的消費者產(chǎn)生負面影響,甚至也有可能對政府監(jiān)管部門的嚴格執(zhí)法造成一些不利,而商家則會借此轉移公眾視線,推卸自身責任,逃避處罰。
有媒體注意到,路易威登在與我國相關監(jiān)管部門進行溝通,開展“危機公關”活動的同時,其巴黎總部還成立了一個工作小組,專門研究中國的有關標準和質量要求。這透露了什么信息?在發(fā)生這次事件之前,路易威登根本就對我國的相關標準不夠了解,而這卻是國外品牌進入我國市場后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一個通病。對此媒體評價說,標準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利益,更體現(xiàn)著這個國家的尊嚴,而一些跨國公司往往因為對中國市場長期存在著傲慢和偏見,對我國的標準不予重視,自以為是,各行其是,最終演變成各種各樣的質量事件。
事實上,因為標準出問題的絕不僅僅是國外企業(yè),許多中國企業(yè)在進入國外市場時也同樣遭遇過類似的事件。有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出口產(chǎn)品因為標準問題而受到國外貿(mào)易限制,每年可達50億美元,這是一個龐大的數(shù)字,而這也讓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yè)意識到標準的重要性。
利益和尊嚴,都是國家大事,在標準問題上,任何國家都會予以高度重視。但我國的標準工作起步較晚,目前還處于初級水平,這使得我國在進出口兩方面均面臨著一些不利局面。消費者對標準重要意義認識不足以及標準知識缺乏,跨國企業(yè)不了解甚至無視我國標準的存在,這也從側面說明了我國標準工作亟待加強。因此,如何盡快提高我國標準水平,實現(xiàn)與國際標準接軌,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贏得應有的利益和尊嚴,已經(jīng)成為我國政府今后必須認真思考和解決的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