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文化之揚州裁縫的輝煌史
描述揚州裁縫妙語解紛故事的《點石齋畫報·縫工妙諷》
1
清代專設制衣局
為皇室進貢衣服和衣料
韋明鏵告訴記者,在《清宮揚州御檔》中至少有5處提到了揚州制衣的事情,并在兩淮鹽運司專門設立了“制衣局”。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蘇州織造兼兩淮巡鹽御史李煦上奏:“恭進端午龍袍,特請皇上萬安。”康熙的御批是:“知道了。”李煦所進龍袍,有可能是在蘇州所織,但不排除是在揚州所制。當時揚州兩淮運司北側彩衣街上,有“制衣局”之設,其擅長者就是制作繡貨、戲服。
同治八年(1869年),兩淮鹽務奉旨為皇室大婚準備衣物。江南織造廣順在奏章中說,他寫這篇奏章的緣由,是因為“遵旨接辦兩淮大婚活計、估計工價銀兩,并緙繡限期”。兩淮接辦的活計,有“紅單二件,畫樣三十六張,上交女領袖繡裝一份”,“估計約需工價銀四萬兩”;奏章并說:“惟工程繁細,則緙繡需時,約在開年三月內,可期工竣起解。”緙繡即緙絲,指用緙絲法織成的衣料或衣物。
同治十一年(1872年),兩淮運司為皇家織成用于賞賜的緞縐等件,請江南織造代為解京。
同年(1872年),兩淮運司將最后織成的皇家賞賜緞縐,依舊請江南織造代為解京。這篇奏章由江南織造慶林呈上,奏明“將淮安、兩淮應辦緞綢停止,交江南、蘇州織造照單盡數(shù)織辦”。并稱:“查原傳單內共緞綢、紗縐一萬九千八百五十疋件,內除兩淮運司來咨,已辦緞綢、紗縐等三成,計五千九百五十五疋件外,奴才應織辦七成,緞綢、紗縐一萬三千八百九十五疋件。”也就是說,從此以后,兩淮鹽務便將紡織緞縐之事悉數(shù)轉交給江南、蘇州織造。同治皇帝的御批是:“知道了,欽此。”
韋明鏵先生認為,以上數(shù)件御檔證明,清代皇家所需衣服和衣料,不僅由蘇州、江南織造辦理,兩淮鹽務也負有部分責任。
2
揚州人穿戴考究
緞子街彩衣街至今仍存
其實,揚州人自古以來考究穿戴,當然十分重視衣料和裁剪。清代揚州有緞子街,今名甘泉路,曾為綢緞布莊聚集之地。據(jù)李斗《揚州畫舫錄》載:
多子街即緞子街,兩畔皆緞鋪。揚郡著衣,尚為新樣,十數(shù)年前,緞用八團。后變?yōu)榇笱笊?、拱璧蘭顏色,在前尚三藍、朱、墨、庫灰、泥金黃,近用膏粱紅、櫻桃紅,謂之“福色”,以福大將軍征臺匪時過揚著此色也。每貨至,先歸綢莊緞行,然后
發(fā)鋪,謂之“抄號”。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