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yè)縫紉機
信息資訊
縫紉客APP安卓
掃二維碼加客服微信
導航:

儋州長坡集體所有制縫紉社 4古稀老者在堅守

      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歷史巨變,許多舊手工業(yè)慢慢地淡出歷史舞臺,上世紀70年代以前,十分紅火的縫紉社也慢慢被人們所遺忘,但在儋州市東成鎮(zhèn)熱鬧的長坡墟上,依然有一間縫紉社在正常營業(yè),這里有4位古稀老人一直在堅守。

      4位老人和一間縫紉社

      歷史久遠的長坡墟目前熱鬧非常。沿著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街往前走,一幢別具一格的小樓出現在記者眼前,墻面已經破損,部分地方露出了鋼筋。這就是4位老人堅守的地方――長坡縫紉社。

      走進長坡縫紉社,記者看到4部縫紉機在房間的一個角落一字擺開,邊上兩部壞掉的縫紉機,掛滿了縱橫交錯的蜘蛛網。4位老人正在專心致志地縫補衣物,里面的靜謐與外面的車水馬龍恍若隔世。80歲的張瑞桃和74歲的陳作秋都是二十幾歲就來這里工作,另外兩位師傅也已過古稀之年,他們在這里已經待了半個世紀。



    縫紉社的老師傅在縫補衣服

      “我們這里是集體所有制的縫紉社,有50多年的歷史了。我還沒有結婚就來這里當學徒了。”滿頭銀絲的張瑞桃口齒清晰,沒有戴老花鏡,言語間已輕松地給針頭穿好了線。

      縫紉社也曾有過輝煌

      幾位老人向記者介紹了縫紉社的輝煌歷史。

      那是1956年,農村都在搞互助組、初級社,政府號召小手工生產者聯合起來成立縫紉社。魏振修是個車衣技術較好的師傅,帶領10多人成立了長坡縫紉社。當時全鎮(zhèn)大多數人還是手工縫衣服??p紉社由于有縫紉機,加工衣服時間短,而且做工相對精致,因此生意一直不錯。“那個年代,這里生意非常紅火。長坡縫紉社社員最多的時候達到70余人,縫紉機20臺,盡管如此,還是忙不過來,每年快到過年的前一兩個月最忙,當時做一套軍便服要等上一個月。”回憶當年,4位師傅語氣里透著自豪。

      “記得上世紀70年代,縫制一件成衣要四道工序:剪裁、車縫、粘合、釘扣子,收費是1元。其中車工獲得收入最高4角,其他工序的工人大概是一人得1角,剩下的上交。”張瑞桃還記得當時收入最高的車工月收入能達到60元,“這樣的工資在當時比政府的干部還要高。”

      誰會記得最后的堅守

      據張瑞桃介紹,眼前的這幢樓是1980年蓋的,花了6000元左右,全部是社員的集資款。但是樓蓋好沒有多久,大家都各自回家單干了。

      “當時改革開放的春風也吹到了長坡,很多技術好的師傅,或者在長坡墟上有鋪面的師傅,都自己開起了裁縫店,不愿意吃‘大鍋飯’了。后來又有一批人陸續(xù)去做別的生意,當年興旺的長坡縫紉社就逐漸衰敗了。”張瑞桃搖了搖頭說。與曾經的輝煌相比,這段下坡路走了十多年,老人家似乎不愿多提及。

      “2000年后,長坡墟上的十幾家裁縫店相繼停業(yè),取而代之的是銷售成衣的各種商店。改革開放后,在長坡開了十多年裁縫店的馮必亮,喇叭褲、直筒褲、牛仔褲、披肩、蝙蝠式、拉鏈、西褲等都做過,還賺了錢在鎮(zhèn)上蓋了樓,但終究敵不過來勢洶洶的商品大潮??p紉社原本是5個人在堅守,后來老社長去世了,現在只剩下4位人,老了,歲月不饒人?。?rdquo;陳作秋無奈地告訴記者。

      對于1980年代后出生的人,軍便服、中山裝以及縫紉社都是出現在父輩講述的故事中,但對于年過70的張瑞桃、陳作秋等4位師傅來說,這里有他們人生中大部分的回憶。

      如今,每天早上,4位老師傅依然會按時來到縫紉社,接一些縫縫補補的針線活,一天最多不超過20元的收入。歲月無情,把許多記憶都卷進了風塵,多年后也許再也沒有人會記起他們的堅守。

縫紉客APP
更多信息請下載安裝 縫紉客APP(安卓)查看
手機掃一掃下方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