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街頭腳蹬縫紉機的焦大媽
“奶奶,我的衣邊爛了,看能不能修一下?”“大媽,我的褲腿開了給縫縫吧!”。日前,筆者在鄭州市玉鳳路人行道邊上,看到一位戴著老花鏡的大媽,腳踏縫紉機,低頭忙碌著。
這位老人叫焦玉蓮,二十年前從開封縣來到鄭州,干過清潔工,當過保姆,還看過大門。今年67歲的她,從事縫補這個行當也有十六、七年了,無論春夏秋冬,一輛破人力三輪車伴她一路走來,原先在沈莊租房住,由于該處開發(fā)拆遷,幾年前搬到了燕莊,她說那里的房租便宜。每天早上六點起床,要走近半個小時的路程,中午還要趕回去給老伴做飯,天天來回四趟。
“您為啥要選擇縫補衣服呢?”,焦大媽說:“年紀大了,腿疼腰疼,其它重活干不了,看到許多家庭有的衣服因為拉鏈壞了,扣子掉了,或開了線,穿不能穿,扔了又可惜,針頭線腦的活在家當閨女的時候都干過。前幾年,我在一個設(shè)計院看大門的時候,人家送給我一臺破縫紉機,從那時候開始,我就試著給人家補衣服,一來方便了群眾,二來也多少掙點,以貼補家用,多則十塊八塊,少則塊兒八毛。咱是農(nóng)村人,不忍心跟人家多要,夠本就中啦!但也有人看我年紀大不容易硬是要多給。一次,有位大姐拿了衣服放下五十塊錢就走,我追都追不上”。由于在這里時間長了,人也熟了,因而活也不少,按她的話說,一天也能掙個三十、四十的,再加上老伴給人家熗刀、磨剪子又能弄倆,日子還算能過得去。
焦大媽性格開朗,愛說好笑,有人問她:“您干這不覺得苦嗎?”,“習慣了,不苦,天天有活干,還有一幫姐妹陪我說話,累也舒坦。”她爽快地說。
這些年,焦大媽已經(jīng)用壞了三臺縫紉機,她舍不得買新的,都是從舊貨市場置買的二手貨,經(jīng)她修補的衣服達三萬件之多?,F(xiàn)在,雖然不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時代了,但是,節(jié)儉的美德仍需要人人弘揚。
夕陽西下,一道道彩光揮舞著夜空,望著焦大媽漸行漸遠的背影,約定明天的朝陽依舊伴著她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