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用工成本上升將影響對轉移鞋服業(yè)吸引力
近年來,由于中國人口紅利消失,不少鞋服制造企業(yè)轉向人工成本更低的東南亞國家進行生產,以獲取生產成本的優(yōu)勢。但是,隨著生活成本的增加,東南亞工人開始爭取提高工資,而這對于已轉移生產基地的服裝企業(yè)來說,則意味著用工成本逐年上升。
近日,柬埔寨紡織服裝制造工人工資低,開展大罷工想要提升工資,面對罷工壓力柬埔寨勞動部宣布將服裝產業(yè)每月最低工資提高25%至100美元,但行業(yè)工人們仍不滿意,要求最低工資能漲至每月160美元。在此之前,柬埔寨服裝行業(yè)工人每月最低工資僅為80美元,而另一服裝生產大國孟加拉國,2013年底才將每月最低工資標準提至67美元。這也吸引了眾多國際和國內的鞋服品牌將生產基地向東南亞轉移。耐克、阿迪達斯、H&M、ZARA、優(yōu)衣庫等國際大牌,幾年前就完成了在東南亞的布局,如今國內的服裝紡織上市公司也開始轉移訂單。
日前,色織布龍頭企業(yè)魯泰A就宣布擬投資800萬美元在柬埔寨新建年產300萬件襯衣加工廠。此前,百隆東方、華孚色紡均已在越南投資設廠。另一上市公司中銀絨業(yè)也通過受讓柬埔寨鑫旺針織股份有限責任公司91%的股權,在柬埔寨設廠。
專業(yè)人士表示,中國的人口基數比較大,過去有幾十年的時間來消化成本上升的壓力,而柬埔寨和越南人口都比較少,人力成本可能會在近幾年快速上升。一旦人力成本開始上升,速度肯定會超過過去的中國。
鞋服品牌分析師馬崗表示,人力成本上升,肯定會在商品價格上有所體現。近幾年,由于成本上升,全球服飾價格上漲。SocieteGenerale法國興業(yè)銀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瑞典快時尚品牌H&M服飾產品售價在過去兩年上漲一倍。
此前,面對柬埔寨工人大罷工,H&M集團提出2018年前向其相關紡織產業(yè)鏈上的約85萬名紡織工人支付公平工資的計劃,以保障這些紡織工人能夠依靠工資保障基本生活。去年9月,H&M首席執(zhí)行官佩爾森在達卡與孟加拉國總理謝赫·哈西娜會見時還表示,H&M希望孟加拉國紡織工業(yè)能夠提高工人的最低工資標準和進行年度工資審查。不過,H&M集團此后在接受法新社訪問時表示,從長遠來看,集團有可能調高零售價格,但近期內將不會漲價。雖然H&M方面否認工人工資上調是導致產品價格上漲的原因,但價格提升似乎已成為集團的策略之一。
對此,專業(yè)人士表示,人力成本上升對企業(yè)的影響肯定會存在,但相對于國內服裝品牌來講,國際快時尚品牌因此所受的影響反而要小一些。一方面,像優(yōu)衣庫和ZARA的全球供應鏈都比較強,去當地大多是收購工廠,即便成本上升,對他們的影響也不會立竿見影;另一方面,快時尚價格優(yōu)勢比較明顯,加之他們對于品質的要求要弱一些,因此會到全球去找尋生產成本較低的地方,也許東南亞沒有優(yōu)勢就轉移到其他地方去了。依這種轉移趨勢非洲極有可能成為下一撥生產轉移的基地,但由于產能受限,尚不可能成為理想選擇地。
文章鏈接:中國紡織服裝機械網 https://www.fzfzjx.com/news/detail/38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