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順:身殘夢堅縫制完美人生
4歲因小兒麻痹癥致殘,17歲開始在服裝廠工作,到制作的旗袍登臺世界小姐選美大賽,再到創(chuàng)辦殘疾人培訓基地,如今57歲的王元順用40年縫制完美的人生。
“40年走過來可謂‘步履維艱’,但在我們這樣的國家,趕上了這樣的時代,這些事情看似不可能,但是都做成了。”王元順說。
因小兒麻痹癥,左腿和右臂不能靈活使用,但制作的品牌服裝榮獲消費者協(xié)會信得過產(chǎn)品。
改革開放初期,丟棄“鐵飯碗”創(chuàng)業(yè),一路艱難走來,創(chuàng)辦培訓學校,創(chuàng)辦服裝制作公司,創(chuàng)辦殘疾人培訓基地。
自身條件具備后,同殘聯(lián)組織合作免費對殘疾人進行技能培訓,至今已有3000多名殘疾人學員受益。
王元順表示,于個人而言,雖然身體有殘疾,但這并不影響對完美的追求,他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堅持并實現(xiàn)著自己的夢想。
自強:手腳不便但能縫制精品藝術(shù)
一個殘疾人學縫紉技術(shù)有多難?
問問王元順就知道了:右臂有殘疾,兩只手無法協(xié)同,連穿針引線都要受影響;左腿殘疾,無法用力,很多操作需要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說起學縫紉技術(shù)。王元順說:“困難時期,村里很多人都吃不飽肚子,但是院里老奶奶卻因能夠給別人家‘做活’(縫制衣服)而過得比其他人要好,因此母親借錢給我買了一臺縫紉機,讓我學習縫紉技術(shù)。她認為有了一技之能,就能夠養(yǎng)活自己了。”
然而手腳不便,學有所成需要付出更多的辛苦。
1972年后,15歲的王元順先利用兩年時間學習縫紉;1974年,經(jīng)親友和當?shù)卮宕箨牭慕榻B,17歲的王元順進入國營的勝芳服裝廠工作。
當時為了學好技術(shù),王元順吃住都在工廠,每天鉆研技術(shù)到深夜。“一方面可以叫做‘偷藝’,在旁邊觀看老師傅的裁剪,將操作的動作暗暗記在心里;另一方面是鉆研縫紉方面的書籍,從天津到上海出的縫紉書籍我都研究過。”王元順說。
為了練習縫紉技術(shù),王元順還免費為一些親友縫制衣服,甚至還搭上布料。“很多人做衣服的兜布需要用錢和布票買,我會無償搭上布料,這樣人們也就愿意到我這里做活,我有更多練習的機會。”
功夫不負苦心人。1979年,王元順被提拔為技術(shù)員,被評為“河北省青年技術(shù)能手”。
后來,王元順縫制的衣服連續(xù)五年被中國新絲路模特大賽定為“指定參賽服裝”,并受邀為全國總決賽頒獎嘉賓;研制的旗袍還參加了圣彼得堡世界小姐選美大賽。
創(chuàng)業(yè):不畏艱難丟棄“鐵飯碗”
1980年前后,王元順是服裝廠的業(yè)務(wù)骨干,很多人做衣服都點名王元順。端著國營單位的“鐵飯碗”,對于一個殘疾人來講,這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但是,王元順不端這個“鐵碗”了。
“剛改革開放,國家發(fā)展變化很大,出去后能夠創(chuàng)造更多價值。”王元順說。雖然自己再三猶豫,家人再三勸說,領(lǐng)導再三挽留,但是王元順還是離開了。
王元順談到,曾為一些村民講授縫紉技術(shù),下午五點多下班后騎車18公里到教授點,次日五點多起床返回工廠上班。作為一個披星戴月起早貪黑的殘疾人,其中艱辛難為外人道也。
面對舍棄“鐵飯碗”后可能帶來的后果,王元順考慮過,但是最后還是決心離開。
辭職后,王元順在教學和實踐中遇到一些難題,他又到北京投親靠友,拜師紅都,一針一線,潛心研究,學成之后又歸故里。
1993年,王元順在當?shù)卣С窒陆ㄆ鹆朔b教學樓。經(jīng)他培訓的眾多學員,大部分從事服裝經(jīng)營,成為當?shù)氐闹еa(chǎn)業(yè)之一。
1998年,王元順成立了元順服裝有限公司,這家公司集設(shè)計、研發(fā)、教學、生產(chǎn)、營銷于一體,成為當?shù)胤b民營企業(yè)的領(lǐng)頭雁。
王元順不斷探索服裝技術(shù),針對當?shù)厥袌錾衔鞣柎a少,顧客買衣難的問題,他集多個國際品牌西服樣版于一體,研究成功適合各種體型的男女西服和旗袍版型,僅西服就達到了60多個規(guī)格號碼,最大限度的滿足了各種型體需要。
今年五月,王元順參加了第五次全國自強模范暨助殘先進集體和個人表彰大會,受到了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親切接見;此外,王元順還先后被評為“廊坊市殘疾人自強模范”、“霸州市殘疾人自強模范”。
殘疾人助殘:更細心、更貼心
“一次從遠路回家,因腿腳不便,在半路上就走不動了,感到特別絕望和無助;這時一位騎自行車的人過來,捎了我一段,心里覺得特別溫暖。”王元順提到少年時候的一段經(jīng)歷。
有了這樣的經(jīng)歷,王元順說,社會上很多人也在關(guān)注和幫助殘疾人,但是作為殘疾人去幫助殘疾人更能將心比心、設(shè)身處地站在他們的角度上去做事情,幫助起來能夠更有溫度和力度。“我有生之年一定要建一所專門適合殘疾人學習和生活的培訓基地。”王元順說。
2008年春,王元順在心臟植入六個支架后,謝絕親朋好友們的勸阻,克服資金、工程設(shè)計、施工、裝修等困難,籌建殘疾人培訓基地。
2010年,這座名為“耀榮樓”的建筑落成。樓房建筑面積達2500平方米,成為河北省殘疾人職業(yè)技能培訓基地,可以同時舉辦服裝裁剪、醫(yī)療、保健按摩、計算機應(yīng)用、手機維修等多個項目的培訓。
創(chuàng)建培訓基地不容易,教授殘疾人就更不容易了。王元順遇到這樣一個情況:一次聽工作人員反映,一名殘疾人用煙頭將被褥燙了一個洞,這位殘疾人當時脾氣很暴躁。王元順對這名殘疾人說,用煙卷燙壞被褥不需要你賠償,但是這樣容易引發(fā)火災,會影響到你們的安全,尤其是你們行動多有不便。這名殘疾人接受了王元順的勸說,后來在培訓過程中一舉一動都很規(guī)矩。
一些培訓基地的殘疾人學員會有談對象的事情,大多會壓制,但容易激起殘疾人逆反心理,效果不好。王元順總能站在殘疾人的角度,讓他們認識到只有學習真本事才能爭取到異性的好感。這樣就說到殘疾人心中去。
近些年來,王元順的培訓基地培訓了3000多名殘疾人學員,其中為近千名殘疾人學員解決了就業(yè)問題。
4歲因小兒麻痹癥致殘,17歲開始在服裝廠工作,到制作的旗袍登臺世界小姐選美大賽,再到創(chuàng)辦殘疾人培訓基地,如今57歲的王元順用40年縫制完美的人生。
這樣的“豪華”經(jīng)歷,對于一個正常人來說,都是難以企及的高度,更何況對于左腿、右臂殘疾的王元順,這幾乎就是在用生命譜寫篇章。到底是什么在鼓勵他克服困難?是什么支持他邁過坎坷?又是什么成就了如今的成功?是滿滿的深情!
學習縫紉,是對自身價值的濃濃深情。因小兒麻痹癥,王元順左腿、右臂殘疾,更何況要去學習縫紉呢?身殘志堅的王元順并不服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除了縫紉裁剪方面的技能,他還學到維修縫紉機器的技術(shù),他用比常人更多的付出,比常人更大的毅力,實現(xiàn)了自身價值,收獲了眾人肯定。1979年,王元順被提拔為技術(shù)員,成長為“河北省青年技術(shù)能手”。
創(chuàng)業(yè)教學,是對個人夢想的濃濃深情。飯碗哪家強?當然是“鐵飯碗”端的踏實,尤其還是在1980年前后,可是王元順放棄了鐵飯碗,走上了創(chuàng)業(yè)的道路。披星戴月起早貪黑是常景,一針一線潛心研究是常態(tài),終于王元順實現(xiàn)了夢想,元順服裝有限公司成為了當?shù)胤b民營企業(yè)的領(lǐng)頭雁。一項項榮譽見證著王元順的成功:王元順設(shè)計的服裝連續(xù)六屆被中國新絲路模特大賽定為指定參賽服裝;2007年通過廊坊市職業(yè)技能鑒定指導中心考核,評定為高級服裝設(shè)計定制工;“圣沅”品牌服裝獲消費者協(xié)會信得過產(chǎn)品。
幫殘助殘,是對殘疾人群體的濃濃深情。助殘先“授漁”,王元順說,社會上很多人也在關(guān)注和幫助殘疾人,但是作為殘疾人去幫助殘疾人更能將心比心、設(shè)身處地站在他們的角度上去做事情,幫助起來能夠更有溫度和力度。正是懷著對這些人的感情,王元順不顧身體,克服資金、工程設(shè)計、施工、裝修等困難,建成了“耀榮樓”——河北省殘疾人職業(yè)技能培訓基地。并且親自教學,設(shè)身處地為殘疾人解決困難,近年來,王元順的培訓基地培訓了3000多名殘疾人學員,其中為近千名殘疾人學員解決了就業(yè)問題,書寫了又一個傳奇。
是深情,讓王元順由不可能變成了可能;是深情,讓王元順用殘疾身軀縫制了完美人生。我們在品讀他的事跡時,更應(yīng)當深獲鼓舞,用滿滿的深情投入到工作中去,投入到實現(xiàn)價值中去,投入到助人為樂中去,如此,才能譜就完美人生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