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牌縫紉機的盛行時代
有些年紀的上海人都曉得:七、八十年代的小青年結婚,都會盡量購齊“三大件”——上海牌手表、永久牌自行車和蝴蝶牌縫紉機,配上一臺紅燈牌收音機,組成“三轉一響”,在親戚朋友面前,那叫一個“扎臺型”。“蝴蝶”是上海質量、身份、面子的象征。
生產蝴蝶牌縫紉機的協(xié)昌縫紉機廠,由民族資本家沈玉山創(chuàng)建。沈玉山,浙江余姚人,曾經就職于永昌縫紉機商店賬房,十分熟悉縫紉機修配、銷售業(yè)務。1919年1月18日,他、勝家公司的業(yè)務員高品章和友人張明生合作的“協(xié)昌鐵車鋪”在鄭家木橋大街開張(今延安東路福建南路口東南角)。“協(xié)昌”寓意三人協(xié)力,事業(yè)昌盛。
1927年,協(xié)昌開始生產“紅獅牌”草帽縫紉機。1940年,協(xié)昌開始生產“金獅牌”家用縫紉機。
1946年,協(xié)昌的縫紉機產品商標由“金獅”更名“無敵”,并擁有了一個金色的圖案——一只在花團中展翅的蝴蝶,從此這只蝴蝶舞進了上海乃至全國的千萬家。
有趣的是,在1966年“破四舊”的浪潮中,沿用了二十年的“無敵”被當作“四舊”,企業(yè)匆忙將“無敵”換成了“蝴蝶”,廠名也變更為“上海東方紅縫紉機廠”。好在蝴蝶的商標圖案沒有受到影響,“蝴蝶”和“無敵”在上海話中的發(fā)音完全相同,并沒有引起消費者的不適。
1972年,縫紉機市場實行憑票供應。當時,上海普通工人的月工資是三到四十元,蝴蝶牌縫紉機的價格是一百三四十元,上海供應票平均每年每八十人發(fā)一張,蝴蝶縫紉機供不應求。1979年,“蝴蝶牌”商標被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命名為“著名商標”,風行全國。
九十年代末,成衣市場的崛起使得縫紉機市場相應萎縮,在家自己縫制衣服的人家少了。協(xié)昌的技術人員不斷外流,加上其單一的產品形式、過于死板的體制、沉重的負擔,蝴蝶牌縫紉機逐漸被人遺忘。
但是,蝴蝶縫紉機并沒有就此消失,如今“蝴蝶牌”為上工申貝上海上工蝴蝶縫紉機有限公司所擁有。“智能化”、“傻瓜化”的“蝴蝶”被塑造成了娛樂休閑的好伴侶,使初學者也能輕易上手,完成了轉型。
相信蝴蝶縫紉機的春天還會再次到來,“蝴蝶”也定能掙脫束縛它的蛛網,在百花齊放的中外名牌中重新起舞。